半岛体育营地的开发中需要坚持标准与特色共存的原则,景观环境、建筑、活动、服务等要素都可以拿来放大或者组合以形成其特色标签。
席卷全国的自驾游催生了营地旅游的巨大需求,营地迅速成为当今旅游消费的宠儿。营地具有低成本、环保性、亲自然、可移动的先天优势,满足了游客对于自由旅行、自然栖息的户外体验需求。应“市”而生,全国掀起一片营地开发热。
据不完全统计,山东规划到2020年建设180余处国际标准的汽车营地;长三角规划到2020年,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形成400-500家营地。
营地的开发中需要坚持标准与特色共存的原则,即每一个营地首先拥有一套合理完整的功能体系,除此之外,景观环境、建筑、活动、服务等要素都可以拿来放大或者组合以形成其特色标签。
每一个场所都带有其特定的场所精神,“场所”在某种意义上,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。一个场所空间所呈现的独特气氛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这种气氛实际是由空间内建筑组合、道路水系、地形变化等空间关系和景观环境、构筑物等硬件要素整体营造的。
在营地建设中,可以将主题线索、历史历程、文化场景等内容与场地中的水系、植被景观、微地形改造有机融合,通过地景艺术的手段去构建具有鲜明主题概念的情景空间。
开敞的户外自然空间是露营旅游的主体,为了打破空间的单调性并实现游线引导,特色的景观标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。景观标识不仅是信息的导向和传递,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,在构架空间秩序、传递信息的同时,能够有效的凸显地域特性和文化形象。
首先一个创意的大门在入口伊始为营地整体的主题意境定下基调,一个个恰到好处的景点标识不断的强化主题,去诉说营地的故事。移步换景的景观节点将空间画面完美切换,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,形成具有一定脉络、线索的的意境单元。
通常营地的住宿载体分为帐篷、房车、木屋等。对于房车而言,多为标准样式半岛体育,外观可点缀空间不大。而帐篷和木屋在建筑外观设计上则相对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空间。其中,彩绘帐篷、帐篷屋顶与木屋的混合建筑等都是表达文化的常用手段。
在露营地半岛体育,可以为游客提供彩笔与画样,以帐篷为画版,邀请游客个性彩绘自己的专属帐篷。既是一种定制化的体验,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。
如南非奥约聪加营地,从建筑外形、内部装饰,都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贯彻到底。在建筑外形上,就地取材,文化取色,以传统聪加部落建筑为外形建造设计;营地内部,原始部落壁画、古董挂毯、当地手工制作的雕塑、茶几和木椅等都随处可见半岛体育,让人仿佛走进了古老的部落时代。
活动类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、互动性、定制性特点,可以很好的与游客产生共鸣。在露营旅游中,活动也是最核心的吸引物要素,是游客体验的重要环节,本土文化内涵的加入将为营地增添独特的风情。
在食、行、娱、游、养等要素的体验环节,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独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。如南非Kapama保护区的Jabulani营地从行的角度将非洲传统的大象交通植入到营地的体验中,将地域文化与户外探险进行融合,形成骑着大象在丛林里找动物的亮点活动;
再如澳大利亚经度131°营地中土著乐器迪吉里杜管伴奏的“宁静之音” 美餐、南非奥约聪加营地的民俗表演等,通过活动的手段,将游客带入到文化情景中来,让游客在自我参与的历程中去品位风情、享受风情。
如澳大利亚经度131°营地以131°的探险文化为主题,从131°的名称到每个帐篷的名称到细节的表达全面贯彻这一主题。营地内的由澳大利亚的15为探险先驱命名的帐篷,帐篷内陈列着先驱的功绩纪念品,无论是房间内景还是营地的户外空间,探险的主题在不断的强化,给游客制造一种置身探险家身份的体验。
旅游服务作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,需要与营地的主题文化和旅游品牌一脉相承、有机统一。在这一点上,三亚的呀诺达景区做了很好的尝试,从员工的服装到独有的V型手势到问候语言,都将海南的本土文化进行了良好的传承。
进入到景区中,每个人都会被景区的工作人员或“V”型标志性手势和“呀诺达”标志性问候语所感动;凡是在景区内见面或是告别景区,大家都竖起食指中指,愉快的说出“呀诺达”。大家不仅享受着景区的快乐服务,潜移默化中也体验了海南的本土文化。